中新社福州12月3日电 题:台湾青年直播带“台企好物”:希望展现背后的两岸故事
中新社记者 闫旭
“这里的‘台企好物’除了有很好的品质,我也想传达他们的历史:很多台企在福州扎根30年以上,甚至是台二代、台三代接班,融入了这里。”这几天,在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的直播间里,台湾青年陈筱婷忙着带网友“云逛展”,大批网友涌入观看、互动。
而在线下,第二届福品博览会正在福州举办。首次设立的“台企好物”馆里,旺旺、海霸王、康师傅、翁财记、佳宁、天福等20余家台资企业携各自的“拳头产品”集中亮相,食品、化妆品、茶叶、酒类、文创产品等180多种“台企好物”琳琅满目,吸引不少人来逛展。
12月1日,在福州举办的第二届福品博览会上,台湾青年陈筱婷(左)和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蒋佩琪正在直播介绍“台企好物”。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开播前,作为主播的陈筱婷做了大量功课。了解商品是一部分,查找资料的过程中,这些商品背后的两岸故事和文化更让她动容。
“比如佳宁化妆品,从公公手上创立,现在儿媳妇出来代言推广;翁财记是父子两代人30多年的坚守;薇麦初秋、百家珍,都是通过两岸婚姻在福州落地生根的品牌;天福茗茶,由台湾家喻户晓的天仁茗茶创办者在大陆创立,将台湾冻顶乌龙技术与福建茶文化结合在一起……”陈筱婷如数家珍,希望通过直播展现这些“台企好物”背后的两岸故事。
自媒体视频运营是陈筱婷的专长,而长时间的直播对她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需要一直对现场气氛进行调控。连续直播好几天,她的声音已经有些沙哑。
2021年,陈筱婷扎根福州创业,从事自媒体视频号运营。这里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她着迷,也让她产生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福州”的想法。
今年3月,陈筱婷开设了“一人一狗游福州”视频号,带着宠物狗“老夫子”,探寻软木画制作、喜娘文化、喜箩制作等非遗项目的魅力,在两岸逐渐小有名气。
在陈筱婷看来,互联网营销能起到很好的宣介作用,而很多台湾青年刚“登陆”时对大陆流行的新媒体相对陌生。作为对台湾和大陆的互联网生态都较为了解的年轻人,她希望通过新媒体的运营,“这些在大陆扎根的台湾产品也能成为很好的桥梁,把两岸的人‘串起来’”。
12月1日,第二届福品博览会在福州开幕,首次设立的“台企好物”馆吸引不少人来逛展。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百家珍果醋背后就有把两岸的人“串起来”的鲜活故事。1998年,福州姑娘林霞和台湾百家珍酿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桢樑喜结良缘,百家珍随之落户福州。
在“台企好物”馆,百家珍的摊位吸引很多逛展者驻足品尝。林霞告诉中新社记者,她和丈夫在婚后开始不断往返两岸做果醋贸易,她的商务英语专业加持大陆广阔市场的支撑,果醋生意越做越红火,走进大陆各主要市场,并走向国际。
“过去我们走的主要是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在互联网营销方面比较薄弱。”林霞坦言,通过这两天的直播,发现对品牌推广有很大的提升,未来也要思考在这方面赶上去。
策划这场直播的台湾青年许真真是一名互联网营销导师,曾在台湾做大陆网购平台的运营。当时,她敏锐捕捉到大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势头,于是“转换赛道”来到大陆,从事短视频直播、跨境电商自媒体运营等。
“很多台商台企仍只有传统销售渠道,想做线上营销但找不到门路,所以这场直播他们都很支持我们。”许真真希望帮传统台企进行数字化转型。她正和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探讨打造一个持续的直播间,使之成为聚合各种“台企好物”的“线上大商场”。
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蒋佩琪对此乐见其成。在此次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为“台企好物”馆搭建的直播间里,她有时也“亲上阵”出镜推介。
“这次是一次帮助台企转型的‘试水’,没想到有这么大回响,人络绎不绝地来。”蒋佩琪表示,希望扩大直播间的效益,在以后的各类展会上邀请更多台湾工商团体和企业来参加,讲更多“台企好物”的两岸故事。(完)
为促进国际社会深入了解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情况,以“戈壁滩上的葡萄酒产业”为主题的“驻华使节地方行”活动日前在宁夏举行。来自加纳、保加利亚、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的驻华使节、外交官和外国地方政府驻华机构代表走进贺兰山,走入风格各异的葡萄酒庄,感受中国绿色发展的勃勃生机。
规模产业,惠民增收
每年11月,贺兰山酿酒葡萄种植区的数十万亩葡萄树迎来“冬眠”——已经干枯的葡萄藤蔓被埋进土里,以防冻伤,待到来年春天,再从土壤中重新挖出,上架、绑扎。“这附近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工作都和葡萄相关。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在葡萄园打理葡萄藤。”在一处葡萄园,务工的村民王利群向客人们介绍。
宁夏有近40年的葡萄酒酿造历史。葡萄酒产业每年为当地农民提供工作岗位超过13万个,农民收入中约1/3来自葡萄酒产业。
“葡萄酒产业帮助民众增加收入,效果很不错。”走进一座酒庄的销售展示间,经过培训的当地村民正通过手机直播带货,这一幕让保加利亚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约尔达诺夫格外感兴趣。他表示,葡萄酒行业的发展能有效提高从业者收入水平,提升民众福祉。
近年来,宁夏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目前,仅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就达58.3万亩,占全国约1/3,酒庄228家,年产葡萄酒约1.3亿瓶。当地把葡萄酒产业作为一大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深度融合。
如今,在黄河水的滋养、贺兰山的呵护下,葡萄酒产业已成为宁夏的一张对外名片。加纳驻华大使温弗雷德·哈蒙德表示,希望中国继续拓展国际市场,让更多人品尝到中国产葡萄酒,也让这一产业带来的红利能回馈更多民众。
绿色经济,促进生态
在宁夏银川市郊区的一座酒庄,由矿区废弃石头筑成的酒庄建筑吸引了客人们驻足、拍照。让大家好奇的是,这样一座酒庄竟然建在一片废弃矿坑之上。
这是宁夏依靠发展葡萄酒产业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的缩影。在葡萄园“深沟浅种”的种植方式和节水灌溉技术助力下,当地35万亩荒滩变成了绿洲,曾经的废弃矿坑变成了生态酒庄,葡萄园区变成了拦蓄工程,实现了葡萄酒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有机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是绿色经济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日本自治体国际化协会北京事务所所长近松茂弘表示,中国把荒凉的戈壁滩变成绿色宝地,还生产出优质葡萄酒,这是绿色发展的奇迹。
此次宁夏行,外国客人们对中国经济绿色、蓬勃、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多直观感受,葡萄酒产业背后是天更蓝、水更清的生态成就。
“中国对生态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温弗雷德·哈蒙德表示,“作为一名生态学家和农业学家,我会把中国经验带回加纳。如果有人想寻找绿色发展方面的投资合作伙伴,我一定会推荐中国。矿坑治理,防沙治沙的麦草方格,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这里有太多故事值得向世界讲述。”
文旅融合,未来可期
随着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葡萄酒庄成了游客到访宁夏的必选之地。
“在贺兰山,每一座酒庄都如同一座宝藏值得探访。”德国驻华大使馆食品和农业参赞邓菲表示,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文旅融合做得很出色,成功的经验可供德国借鉴。
“希望通过组织有关葡萄酒鉴赏、旅游活动及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提高澳中两国消费者的认知和兴趣,为两国葡萄酒行业的文旅融合打造共同的旅行路线。”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樊思明表示。
以“绿”生“金”、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正指引着宁夏葡萄酒产业走上更高效的发展道路。统计显示,目前宁夏酒庄已有近半具备旅游接待功能,其中不乏4A级景区酒庄。在多个酒庄,旅游业带动的葡萄酒销售额占销售总额一半以上。
“有的酒庄是中国园林式风格,有的将古代建筑风格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有的是纯白色线性结构,有的又与连绵起伏的贺兰山融为一体,真是各有特色、百看不厌。”日本宫城县大连事务所所长小野光规表示,真想在这里多待几天,进一步体验中国文旅融合的魅力。(本报记者 张文)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曹子健】
联系人:今晚最准一注6+1
手机:13173773127
电话:0396-38423204
邮箱:38423204@56.com
地址: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人和乡